湖大行字[2007]12号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以下简称1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以下简称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湖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1号和2号文件为指针,围绕全面推进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标志性成果,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竞争力。
二、实施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广泛宣传与落实1号和2号文件,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各学院建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励学院办学的自主性和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原则。学校制定工作目标与实施计划,并加大投入;职能部门负责宏观指导、协调、服务与过程管理;学院落实到专业、课程、负责人,自主建设。
(三)立项建设与以点带面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取得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和湖南省重点教改项目、湖南省重点专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地(李达实验班)的优势,在广泛遴选的基础上,学校选拔立项建设,择优推荐湖南省、国家质量工程项目,以点带面,同时针对教学薄弱环节,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工程内容
(一)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投入,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严格贯彻“教学质量是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的精神。学校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认识,全面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继续坚持将每年30%的学费收入用于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教学仪器设备修理、体育维持等四项教学基本经费开支,同时结合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设立学校质量工程专项经费,先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1.全面启动以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名师培育,形成整体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本科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力争建成8-10个省级教学团队和4-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培养出10-16名省级教学名师和5-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引进具有国际视野、活跃在教学与学术前沿的海内外教学大师,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2.以学校新一轮体制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一是坚持教授上讲台制度,确保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对于不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副教授),学校将不再聘任其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二是继续完善教学为主型的教授、副教授评聘工作。三是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过为教授和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担任兼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等形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行业和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1.根据学校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全面推进以“两阶段”(通识教育阶段与专业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按大类培养、本硕连读、双专业、主辅修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培养多样化人才。继续办好理科李达实验班,举办文科李达实验班,试办李达学院,争取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力争在理科、人文社会科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方面取得突破。
2.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湖湘文化为特色,全方位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主旋律影视文化活动、“三大”讲座和学生系列活动,力争获得1-2个国家支持的大学生竞赛项目;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学校建设成引领大学文化的精神家园。
(四)强化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加快教学改革
1.以“紧贴人才市场、符合人才专业标准、便于人才国际交流”为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积极参与专业认证,全面启动特色专业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导向、立项建设、实施评估等多种手段,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争取建成24-3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2-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在2004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围绕“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文理两大类设置全校通识教育阶段课程,以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现有优势课程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改革,重点建设150门左右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大力扶持专业教育阶段的特色课程,力争每年有8-10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3-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争取各专业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和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高,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对平台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章节试点,同时选择留学回国人员配合实施,逐渐形成9-12门双语教学省级示范课程,3-4门双语教学国家级示范课程。
3.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探讨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继续推行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推广应用湖南大学教育在线的网络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网上教学平台和网上资源中心,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4.在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和网上教学资源等教学支撑平台,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的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加大考试方法改革力度,全面推行一张纸、开卷、半开卷等考试形式,加大随堂答辩、平时小考、期中测验等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比例。认真做好弹性学制下学分制考试管理改革,全力推行校院两级考试管理模式,学校重点做好通识教育阶段课程试卷(题)库建设和考试的安排与管理,推行专业教育阶段课程由学院负责组织考试与管理。
5.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加大平台课程教材建设力度,重点支持教师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力争有教材进入国家“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五)教学改革与教学基地建设相结合,建立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1.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SIT)计划,全面启动SIT计划重点项目立项,争取每年获得20-30个省级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12-18个国家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以调动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浓郁的创新教育氛围。
3.加大实验室和图书馆开放力度,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的基本制度与运行机制。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继续加强本科实验室建设,分年度重点投资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大学物理示范实验室,建好国家级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并力争再获准建设2-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花大力气建设好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使之成为一个面向全校本科生(包括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等相关专业)进行工程训练、自主学习、科技活动、创新训练、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现代化公共实践教学支撑平台,为本科教学以及研究生教育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服务。同时,强化示范特色,发挥辐射作用,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六)继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1.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推进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积极探索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促进各学院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2.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和统计校院两级教学基本数据,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的变化趋势,并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数据公布。
3.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建立与完善各项教学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七)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全面落实导师制,推进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加强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实施学习预警和学习帮扶,开设创新论坛和学习工作坊等方式,着力提高考研率、按期毕业率,降低挂科率和考试违纪率,努力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湖大特质的理性思维、阳光心态、感恩心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2.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胸怀祖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针对学生设立专项,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加大对学习的投入。
四、组织领导
为全面推进学校质量工程的实施,学校成立以下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钟志华
副组长:章 兢 唐亚阳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祥成 于德介 王红悦 刘子建 刘建民 李 莉
李立明 何益斌 谷正气 陈厚丰 徐国正 龚理专
符建湘 彭 兰 蔡立军
(二)工作小组
组 长:章 兢
副组长:刘子建 于祥成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祚亮 李立明 龚理专 符建湘 蔡立军 谭建华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
五、资金与管理
(一)质量工程的经费由学校专项支持。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二)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工程的总体规划与经费投入。工作小组负责学校质量工程的基本目标与实施计划,以及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并开展国家、省和学校三级质量工程相关项目的研究。
(三)承担项目的学院和个人,依据所承担项目的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办学定位,以创新促发展的思路,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落实项目实施,力争达到预期目的,获得标志性成果。
湖南大学
二○○七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