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教务处微信公众号:hnu_jwc

  • 学校主页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处长信箱
  • 办事指南
管理篇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章制度 > 制度汇编
湖南大学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行动方案
作者:时间:2025-10-16 10:00:38点击次数:

湖南大学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行动方案

湖大教字〔2022〕22号

2022年5月31日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构建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21〕261号)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岳麓书院优秀教育传统,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迭代创新”,加快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经过5年努力,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改造一批传统工科文科专业,全校80%以上专业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培育若干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示范点,形成一批可推广示范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成果,建成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岳麓书院优秀教育和文化传统的现代复兴,建成开放包容、协同创新、模式多元、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湖大模式,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服务导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持和价值引领。

坚持协同发展。打破专业壁垒、学科壁垒、学院壁垒,加强校校、校地、校企、校所、国际合作,注重开放融通,共建共享。

四、工作举措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落实“价值引领、能力塑造、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培养理念,持续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注重课程提质、加强模式创新,提升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和文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强化价值引领

围绕强化价值引领这一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内在要求,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大格局。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改造升级传统专业。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理念,优化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工程教育专业改革。推动文科专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文科专业融合创新。

发展跨学科交叉专业。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平台,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专业发展的体 制机制,丰富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复合型专业建设。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推进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建设,孕育跨学科交叉专业。

规划布局新专业。聚焦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和现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按照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标准,规划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必争领域和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等新兴领域的新专业。

(四)构建一流课程体系

重塑课程定位。强化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要求建设每一门课程。对标国家 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课程三级建设体系,建设180门左右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实施“标杆课程”评选认定工作,评选出若干门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可推广的课程。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建设 150 门左右具有科学前沿性、学科融合性、理论实践性、内容学术性的高水平通识课程。着力打造“求是”讲堂、“岳麓讲坛”通识教育名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优化教学内容。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理论成果及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有机融入课程、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代性。锤炼精品教材,重点支持编写出版一批符合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代表一流学术水平、体现教育教学改革新成果的高水平教材,开发建设一批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抢抓“互联网+教育”新机遇,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继续加大慕课建设力度,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

(五)创新工科培养模式

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办好理科试验班,深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积极建设化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推进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稳步推进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着力培养能在相关前沿交叉领域运用工程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引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规划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围绕未来科技产业的“人工智能+ 前沿技术”核心战略,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新工科智能交叉技术等科技前沿技术方向,探索学科交叉、问题导向、协同育人、个性发展的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引领人工智能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卓越领军人才。

探索建设特色化专业学院。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支持联合企业开展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建设半导体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推动建设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

(六)推进文科特色发展 构筑岳麓书院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高地。深入挖掘岳麓书院历 史文化资源,推动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最新成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四维”本科生导师制,完善以导师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好人文科学试验班,深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促进文史哲深度融合。

打造全国重点马院铸魂育人坚强阵地。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化“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支持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政课教材、思政课辅导教材等编写工作和评审工作,在全国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中展现湖大担当。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文科专业分类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 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艺术学美人化人。发挥经济与商学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学和商学专业建设。深化经济学、商学专业综合改革,建好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突出“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前沿化”培养特色。探索“经济学 +”“商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文化、个性化、开放化、数字化的教育体系。

(七)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产学协同育人。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施一批政府搭台、企业支持、 学校对接、共建共享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健全以课程、实践、竞赛、平台为核心的“四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聚焦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课程。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型高水平学科竞赛,打造本硕博联动和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竞赛项目。加强校内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八)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创新教研 形态,促进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示范引领作用。改革传统评价方法和质量监控方式,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探索构建适应多学科深度融合、产学研教一体化的评价方法和质量监控方式。健全“自我约束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认证评估。完善专业认证制度,出台《湖南大学专业认证(评估)管理办法》。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专业认证与评估,持续推进专业参与“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强化评估认证结果的应用,以认证促进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五、支撑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为组长,以教务处、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办公室、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计划财务处、人力资源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完善政策配套措施,贯彻落实方案要求,形成合力,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支持新工科新文科建设。

提供经费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鼓励学院统筹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 金和其他各类资源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

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大本科教学实验室、学科实验室、国家 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中心)对本科生开放力度,推动项目式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研究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支持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团队。


  • Copyright  © 2017-2021  湖南大学教务处    

  •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    

  • 邮政编码:410082    

  • 电话(传真):0731-88822818    

  • 电子邮箱:jwc@hnu.edu.cn    

  • 网站技术支持:0731-88822836    

  • 网站备案信息:湘ICP备0000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