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机交互,精确“问诊”骨质疏松症,3至5分钟内提供个性化诊疗报告,准确率超过90%……5月28 日,在2018“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现场,一款外形酷似哆啦A梦的骨质疏松人工智能筛查机器人“医生”惊艳亮相并获金奖。这款“AI+超算+医疗”机器人由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团队研发,已在全国多个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试点。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彭翔考察我校“天河超算上的骨质疏松人工智能医生”项目

我校研究生团队获2018“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右三)
在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记者与这个萌萌的骨质疏松人工智能筛查机器人“医生”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为记者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查后,机器人“医生”的主控电脑系统实时显示骨质筛查图像。随后,它运行骨质疏松智能筛查系统,从“大脑”中开启了涵盖200余种骨质疏松风险体征的问题库,利用“天河”超算从一万多个问题中筛选出10个左右的问题进行语音“问诊”:
“一年内是否有关键部位脆性骨折?”
“每天日照是否低于30分钟?”
“近期是否有补充钙剂?”
……
在智能语音“问诊”后,骨质疏松智能筛查机器人“医生”高速分析并自动形成诊疗报告。从检查、问诊、出具报告,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记者就拿到了包括骨质指数、骨质疏松类型分析、骨折概率预测、治疗与保健等信息的诊疗报告。
“天河超算上的骨质疏松人工智能医生”项目负责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胡星介绍,骨质疏松是全球患病人数最多、漏诊误诊率最高的十种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逐渐凸显,基层医护人力相对缺乏,看病难、病人满意度低已成为全民“痛点”之一。于是,团队瞄准医疗及健康机器人领域,研发基于超级计算和医疗大数据的骨质疏松人工智能筛查机器人。

“算法+算力+大数据,是这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的三大‘法宝’”。项目技术研发之一的刘伟同学告诉记者,项目依托具有超级计算、生物医学、市场营销等学科背景的专家顾问团队,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综合算法平台,帮助骨质疏松筛查机器人“医生”使用一系列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统计模型进行诊疗精度分析;并基于实时采集的电子病历大数据,在“天河”超算系统上实现云计算,极大地提升了诊疗效率及精度。这款机器人“医生”还具有人工智能的深层学习能力、推理演绎能力等,可实现“白天看病,晚上学习”。

“我们希望把这款机器人打造成‘医生的大脑’,助力临床诊断,并实现分级诊疗。”项目指导老师、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彭绍亮教授,在“天河”生命科学计算方向深耕多年。他说,医疗应用领域是人工智能的金字塔尖,今后的目标是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块链,做AI“大超人”,即“全科”智能机器人医生,实现对更多疾病的精准诊疗,缓解我国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据悉,目前该项目已与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在上海、长沙、丽水和贵阳等地区试点,并走进社区、养老院提供一系列义诊服务。
责任编辑 蒋晶丽
转自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