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我校首批“标杆课程”评选结果揭晓,国际金融学、知识产权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析化学(1)、计算机系统等5门课程入选。
学校首批“标杆课程”在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产生,经任课教师申请、学院推荐、教务处审查、专家评审、专家现场听课评价、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校内公示后,产生湖南大学首批“标杆课程”。
首批“标杆课程”课程符合学校“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两性一度”要求,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形成性学业评价科学合理,课后学习训练任务安排恰当,教学效果突出,广受学生好评。
2021年,湖南大学启动“标杆课程”建设工作,拟利用五年左右时间,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可观摩的高水平本科生课程并授予“标杆课程”称号。通过设立“标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点带面,推动全校课程质量整体提升。
课程基本情况:
一、“国际金融学”是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实施“时间轴—空间轴—内容轴”的“三轴”融合课堂教学方法,精炼教学内容、重构学习流程;通过知识图谱引领、思政元素融入,将问题导向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课程曾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课程教材为“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围绕课程教学的“国际金融课程虚拟教研室”获评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主讲教师 吴志明。
二、“知识产权法”是湖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注重“三个结合”,即案例导引、法条精释与学理提炼相结合,中外法律制度在比较研究中相结合,学理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过规范分析,案例讨论,学理支撑与学科前沿追踪,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专业志趣,实现课程育人。课程曾获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湖南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主讲教师 喻玲。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获评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22年,“基于‘移动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获评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主讲教师 龙兵。
四、“分析化学(1)”是湖南大学化学、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项目驱动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教学中借助案例进行多元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构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链接点,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围绕课程教学的“分析化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获评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主讲教师 宦双燕。
五、“计算机系统”课程是湖南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改革沿自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经典课程“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课程组学习借鉴其先进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全新改造,重塑教学内容,强调从“程序员视角”去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基本原理、运行机制以及各组件相互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级能力。课程采用“5+3”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启发式大班授课+探究式小班讨论+链条式课程实践”方式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将团队科研成果凝练成课堂演示代码和课程实验案例,自行开发“模型机+虚拟机”“小班讨论小程序+智能作业系统+参数化实验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和工具,开展融合式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及学习效果,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期大循环+模块小循环”的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入选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围绕课程教学的“鲲鹏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
主讲教师 赵欢。
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