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方案
湖大教字〔2022〕30号
2022年9月21日
为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形成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育 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 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 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厚基础,宽视野”培养理念,强化价值塑造 和使命引领,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培养志存高远、思维创新、视野广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高素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二、建设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建设,形成成熟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完备的适应拔尖学生培养的实验实践条件;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兴趣浓厚、视野广阔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三、建设举措
在继承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前期探索形成的“一制三化”(导 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有效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拔尖学生发展潜力和素质。
(一)继续实施和完善“一制三化”,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 养中的基础作用
注重大师引领,深入实施导师制。集聚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积极延揽国际顶尖学者,组建学业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其在拔尖学生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基础学科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激发学生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组建生活导师组,包含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引导。
实行小班化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全面实施小班化研究型 教学,所有必修课程均独立开班授课。专业基础课由高层次人才担任主讲,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其开放性思维。研究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科研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支持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团队,加强学生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环节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整合校院两级资源,强化国际化培养。利用学校、学院与导 师的学术资源,鼓励与支持拔尖计划学生参加国(境)内外学术活动,到国(境)外开展短期访学、科研训练和参加学业竞赛、学术会议等。利用各类资源聘请国(境)外名校教师,为学生开设短期课程或讲座,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创造条件。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塑造和使命引领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已有优质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平台,以价值塑造和使命引领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全面提高道德素养,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三)重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课程质量
实施以“名教授、名课程、名教材”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工程, 根据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构建适合拔尖学生成长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开设跨学科课程,提升课程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1. 思想政治理论课
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理论课程体系,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基础科学事业建设者。
2. 基础类课程
强化语言类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加强数理基础教育,深化数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有效衔接,实现学生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的目标。加强高水平通识课程建设,推动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最新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强化体美劳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 专业类课程
建设特色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与知识图谱。强化基础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探索性前沿研究类实践课程, 建构“做中学”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拓宽基础学科专业的延伸性和交叉性,在遵循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基础上,开设个性培养课程。建设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学科一流核心教材,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形态教材建设。
(四)全面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进一步深化“第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分类实施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营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教学环境。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根据学生个性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参加学校、学院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建设完善线上课程、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验、线上书院等信息化教学平台,营造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
(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针对拔尖学生培养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教学管理,建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档案。探索设立符合基础学科学生培养特点的评价指标,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建立以“学生为本”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教学督导、同行评议等质量评价和监控方式,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六)持续优化拔尖学生培养条件
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形成与拔尖学生培养相适应的软硬件条件。加大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开放力度,推动项目式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供学生自主选择,支持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团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实习实践、校外实习实践和仿真实习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动力和兴趣。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 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领导小组,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在资源配置、经费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为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撑。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 成 员: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人力资源处、后勤保障部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负责人、相关学院负责人。
2. 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专家委员会,负责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人才培养过程、评价计划实施成效。
3. 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工作委员会,负责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
(二)政策保障
1. 加强经费保障:每个拔尖班支持专项经费100万元/年, 由相关学院按照经费使用规定制定预算明细,并上报项目归口管理部门。
2. 本硕博贯通培养:达到学校推免基本条件的学生,研究生 推免不受指标限制,其中不低于30%给予本校直博资格,直博学制8年;余下按要求遴选推荐。
五、招生及管理机制
(一)招生规模:各基地每年计划招生 20 人。
(二)招生机制:从2022级学生开始,面向新生在第一学期末择优选拔。由相关学院制定选拔考试方案。
(三)管理机制:
1.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依托专业所在学院管理,由学院根据培养方案研究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课程体系。
2. 实施“只出不进”的动态调整机制,必修课程两门次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将退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转入基础学科专业普通班或退回原专业进行学习(退回原专业选项仅限大二前);退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学生将不再享受基地学生的待遇。
3. 建立“一人一卡”学生成长跟踪机制,做到精准施教,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健康发展。
4. 建立“一课一卡”学习效果监测机制,不断提高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5. 建立定期调查研究机制,实施综合评估,根据质量监控和多方反馈信息,持续完善和改进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建成国际一流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