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四位“梅花奖”获得者龙红、刘丹丽、王阳娟、刘子微做客岳麓讲坛,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主题在逸夫楼报告厅作报告。讲座由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陈飞虎主持。

四位嘉宾龙红、刘丹丽、王阳娟和刘子微首先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了自己获得梅花奖的剧种。
龙红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赣南采茶戏这一地方戏曲形式。她认为赣南采茶戏与湖南花鼓戏比较相似,属于地方戏。其发展的历史很长,但是从戏剧成熟度的角度和发展来说还不够成熟,赣南采茶戏没有板腔体,主要演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它属于客家戏,除以江西为中心往周边辐射的地区外,赣南采茶戏在中国台湾地区也广受欢迎。
刘丹丽为大家深情讲述了楚剧这一湖北独具魅力的地方戏曲。楚剧,作为农村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小戏曲,曾是那些肩挑扁担、辛勤劳作一天的社会底层人士的心灵慰藉。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楚剧的发展历经坎坷,从农村向城市的拓展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打压。然而,楚剧凭借其丰富的家庭故事和情感故事,深深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它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剧逐渐发展壮大,最终荣幸地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剧种。刘丹丽还分享了自己“二度梅”获奖的荣耀时刻。她提到,歌剧这一艺术形式虽然是舶来品,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新的发展。民族歌剧以我们自己的戏剧板腔体为支撑,历经风雨,砥砺前行,至今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王阳娟为大家细致讲解了湘剧这一极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她提到,湘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多达一千多个,每一个剧目都承载着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在谈及湘剧的历史地位时,王阳娟充满自豪地表示,湘剧在2006年5月就被列入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证明了它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在2008年6月,湘剧更是荣耀地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王阳娟还总结了湘剧独特的四大声腔,即“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每一种声腔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湘剧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这些声腔不仅展现了湘剧在音乐方面的卓越成就,更凸显了它在戏曲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刘子微分享了自己两次荣获“梅花奖”的非凡历程。她认为,唱功出众并不足以让她在京剧界脱颖而出,令人铭记。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苦练三年他人皆避之不及的踩跷功,怀揣着“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的坚定信念,终于凭借其精湛的表演和剧目《三寸金莲》,她在40岁那年如愿以偿地摘得了京剧“梅花奖”的桂冠。之后,她依旧不懈努力,勇于尝试和创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戏和现代戏的创作中。时隔八年,她凭借卓越的成就再次荣获“二度梅”,成为了梅花奖历史上两次获奖间隔时间最短的得主,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四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台下练功的艰辛历程。刘丹丽动情地回忆,长时间的练功让她头上的佩针时常扎出血,但她总是咬牙坚持,将这份痛苦视为一种难得的磨砺。四位嘉宾进一步鼓励在场同学们不断努力追寻自己的目标,“要成功,就必须得下工夫”。
讲座结尾,四位嘉宾一起演唱了京剧选段《梨花颂》,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讲坛氛围达到高潮。
本次讲座是湖南大学岳麓讲坛艺术与人生第1000期,由教务处主办。全校30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