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国家一级演员、皮影表演艺术家冯微做客岳麓讲坛,以“光与影的艺术故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在逸夫楼报告厅作报告。讲座由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陈飞虎主持。

讲座伊始,冯微探讨了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皮影戏为我国独创,但起源时间众说纷纭。其中,流传广、影响深的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汉代。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病逝,武帝悲痛欲绝,朝政荒废。大臣李少翁为解武帝之忧,用布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手脚装木杆,夜晚在帷帐后借烛光投射影像,模仿其动作。武帝观后大为喜悦,皮影戏由此萌芽。宋代的《东京梦华录》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皮影戏。《百宝总珍》记载,宋代皮影戏已拥有1200多个角色,制作技艺精湛,材质多样,皮影戏在此时达到鼎盛状态,“盛于宋”的说法由此而来。
冯微认为皮影戏与其他舞台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皮影戏是二维平面与侧面艺术的结合,角色在幕布上仅能左右移动,展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另外皮影戏巧妙地将造型制作技术与操作表演艺术融为一体,皮影的精致制作与精湛表演各占半壁江山,共同构成完整的舞台呈现。
冯微与黎栋梁、谭鸥、邹婕共同现场表演了获得文华奖的皮影戏剧目《三只老鼠》中的“南瓜舞”片段。冯微说到,《三只老鼠》这个台上表演不到十分钟的皮影戏剧目,其前后创作的时间其实长达一年半,三只老鼠的角色需要八个演员在幕后操作表演。冯微也邀请了几位观众观看幕布之后的表演,并指出了皮影戏演员及道具配合的艰难性。
最后冯微提到了湖南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1956年,湖南省皮影剧团成立,标志着湖南皮影戏进入新发展阶段。老艺术家们不断致力于皮影戏的创新,将道具的头部、双手都安上了签子,打破了一人表演一个角色的传统,使得道具角色的动作更加生动、表演更加稳定、细节更加到位,情感表达的准确度也有提升。冯微还提到湖南皮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造型逼真、表演细腻、活灵活现。冯微总结强调,多方面的创新对戏剧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湖南皮影戏正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互动环节,冯微就皮影戏相关问题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
本期讲座是湖南大学岳麓讲坛第1002期,由教务处主办。全校30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