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玉明做客岳麓讲坛,在综合楼108报告厅作“《红楼梦》的是与非”主题报告。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刘舸主持。
孙玉明从小说的起源引入主题。他认为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说书人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进行传承。印刷术产生后,小说通过书面语言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在明清时期达到鼎峰,《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孙玉明从叙事学的角度,列举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经典片段,比较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差异,阐释了《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的突破。他认为,说书人是通过全知的视角进行讲述,《红楼梦》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见之景和所经之事,带领读者进入小说中的世界,实现了叙述视角的转换。此外,孙玉明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排行错误”“人名错乱”“时序错乱”等问题,对《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进行评析,就“一稿多改说”“二书合成说”“剪贴说”提出了个人观点。
互动环节,孙玉明就《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差异、《红楼梦》对中国人的意义与价值、“宝黛之争”等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岳麓讲坛秉承岳麓书院创新学术、自由讲学、平等交流传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系列讲座。本次讲座为924期,全校400余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