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开建做客岳麓讲坛,以“乾隆时期‘粤海关进出口货物簿册’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为主题在综合楼108报告厅作报告。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刘舸主持。

讲座伊始,汤开建首先概述了“粤海关进出口货物簿册”的研究背景,并简述了该书籍影像资料自英国回归的历程。他着重强调了“广州贸易”在清代中西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但中文档案在广州贸易研究领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和说服力。2019年,获批国家重大专案项目后,汤开建团队得以对“全球澳门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文档案文献进行全面调查。2023年8月,团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英国利兹大学藏有乾隆年间的“粤海关进出口货物簿册”中文档案,在利兹大学中国学生的帮助下,他们顺利获得了簿册的照片并影印了原件回国。
汤开建进一步介绍了“粤海关进出口货物簿册”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概况,第一册是专门记录法国船只出口的货簿,其余三册记录了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英国、港脚等六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广州贸易的船只及其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汤开建还展示了簿册的部分书影图片,介绍了书影的封面、纸质、藏书者标识等信息。
汤开建指出,簿册中的商船译名是研究中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其他材料研究比证,中文船名很难与外国船只本体对应起来,如“乌利丝船”“家路下船”等生僻船名的具体含义也令人难以理解。汤开建团队在对这些船名进行粤语解读的基础上,将中文档案与西文档案中所录的船只名、船长名和船只载货数量进行勘比,梳理出了准确的船只对应信息,解决了这一难题。
汤开建强调,只有在研究中注重贸易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汤开建举例介绍了欧洲各国对广州进口贸易数据研究与广州对欧洲各国出口贸易数据的研究。他总结指出,在明清时期中西贸易的研究领域中,由于缺乏含有完整而系统的中西贸易数据的中文档案,中国学者始终缺乏话语权,而西方学者则几乎独揽了发表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和价值的论文及著作的机会,然而,“粤海关进出口货物簿册”的发现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使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内获得了主导性的话语权,这正是此套档案最为重大的学术意义所在。
互动环节,汤开建就“乾隆时期一口通商政策下粤海关在中西贸易中的地位”等问题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次讲座是湖南大学岳麓讲坛第997期,由教务处主办。全校30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