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教务处微信公众号:hnu_jwc

  • 学校主页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处长信箱
岳麓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 > 岳麓讲坛
【岳麓讲坛】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作者:齐梁琦 王诗吟时间:2020-11-14 21:10:18点击次数:

  2020年10月13日晚7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鹰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的精彩讲座。

  肖鹰教授是著名美学家、文化批评家,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当代艺术,已出版论著多部,有《不朽的艺术》《中国美学史·明代卷》《说与不说——肖鹰文学批评集》等。

  讲座伊始,肖鹰教授指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文化的人生感、宇宙感、历史感的巨著, 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结晶”。


 


大观园:清净女儿之境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院落,修建在宁、荣二府之间,和其相关联的另一个意象是书中的太虚幻境。太虚的概念来自于《庄子》,指世界最根本的存在,无形,无限,更无规律性。贾宝玉曾梦游太虚幻境,仙子们认为贾宝玉是“浊物”,污染了清净的女儿之境。男女之间的对立是《红楼梦》中一条重要的线索,这样观点的构建代表了曹雪芹的人生观:人生最美好的一面是纯洁至情的。其思想是受到了明代汤显祖所推崇的至情文学观的影响,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即世间只有情与有法这两种天下。《红楼梦》中的世界正是曹雪芹现实生活世界的对立,也是情和法的对立。


贾宝玉:无我的生命之爱


  将大观园和太虚幻境作为戏台来看贾宝玉,他的形象是多变的。《西江月》二词评他“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脂砚斋评他的痴情是痴到对无知无识的事物也充满情感。宝玉见杏花凋落,认为是自己错过花期辜负了杏花,望见鸟在杏树枝头啼叫,认为它在悲恸地哀悼杏花之殇,草木生灵在他的心中皆有性灵。肖鹰教授指出:“宝玉在大观园中扮演着护花使者的角色,这样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曹雪芹高度庄子化的统一性精神。”《庄子》的文本中蕴含着生命和世界具有根本性统一的哲理,这赋予了人与世间万物通情的生命理解。贾宝玉之所以是绝代情痴,便是痴在对万物无条件的认同上。以非功利的视角去待人看世界,他的世界便永远新鲜活泼。



宝黛悲剧:不可跨越的生命缝隙


  《红楼梦》中叙事主线之一便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以甘露水灌溉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以泪偿恩、木石前缘的故事为宝黛之间的爱情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黛玉葬花,是把自我的人生情感投射在零落的红英上,极其透彻地表达了没有依靠的人生体验以及生命短暂脆弱的幻灭感。大观园里的饯花节,宝玉偶闻葬花词的后两句,念及花落人亡,故而心生悲戚,不觉哀叹:“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贾宝玉把无限的生命哀恸通过超越世俗的情怀来消解,将自我的有限化为了天地的无限。而黛玉的葬花词却陷入了自我有限和生命无限的纠缠之中。一边是贾宝玉豁达的大世界,另一边是林黛玉如蚕蛹般将自己禁锢其中的世界观,注定了二者最后结局的根本性隔阂。


以死为生:超越生死的生命情怀


  肖鹰教授指出:“贾宝玉的生命观中包含着庄子的思想精神,以死为生,便可超越生死。”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一气皆平等,气聚则有生,散则为死。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答惠子道:“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认为生是一种限制,死亦不为苦,对于死亡的悲伤得以释然。《红楼梦》中宝玉在晴雯死后也很快摆脱极度的悲痛,相信晴雯做了芙蓉花神,便写下《芙蓉女儿诔》来祭奠晴雯。肖鹰教授强调:“庄子相信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运作,在曹雪芹笔下则化为‘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文字。”生命的一面是幽微灵秀,无限美丽,充满情愫;一面是无可奈何,在命运的激荡中走向早已安排好的路。



不解之解:宝玉之情的无用之用


  有人读《红楼梦》,认为贾宝玉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聪明伶俐却不务正业,正如《西江月》中所言“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也有人评析贾宝玉是自我超脱,超脱于现世。庄子写《逍遥游》,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真正的自由是绝对不受条件约束的,人们对“有用”的执着追求其实是对生命的桎梏。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苑囿于“有用之用”,便困顿于心灵的牢笼中无法解脱。贾宝玉作《寄生草》,不是遁入空门式的冷漠无情,相反却是“大化自然”,暗含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精神与期冀,是《庄子》中“鸿蒙”式的生命境界,即生命的无限性。

  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到贾宝玉对丫鬟及优伶们的维护有无实质作用?其中是否蕴含着何种深意?对此,肖鹰教授解道:“这反映了曹雪芹对人生现世局限性的一种伤感和哀愁,这与他家道中落的深刻体会有关,他对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面、最珍贵的情愫依旧极其推崇和向往。”《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体现于在人生悲凉之中寻找自我解放的力量和生命的契机,这亦是曹雪芹留给后人的珍贵启示。



文案|齐梁琦 王诗吟

图片|周文















  • Copyright  © 2017-2021  湖南大学教务处    

  •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    

  • 邮政编码:410082    

  • 电话(传真):0731-88822818    

  • 电子邮箱:jwc@hnu.edu.cn    

  • 网站技术支持:0731-88822836    

  • 网站备案信息:湘ICP备0000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