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晚7时,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新教授做客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假如吴敬梓来评《红楼梦》,他会怎么说”的精彩线上讲座。
陈文新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中国小说史、明代诗学和科举文化。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国小说的谱系与文体形态》、《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及《红楼梦的现代误读》等。“这是一个新奇的题目,但内容无非是《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比较。”伟大的文学作品宛如驱散黑暗的明亮星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其独特的光晕。从吴敬梓的立场来评价《红楼梦》,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新尝试,陈文新教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以启迪更为深入的思考,探寻伟大文学作品独特的思想内核。
一、对话曹雪芹:逸士情种怎相混?
若吴敬梓可与曹雪芹对话,二人之间会有怎样的火花?陈文新教授大胆推测,吴敬梓可能会对曹雪芹说:“没想到你把逸士高人和情痴情种混为一谈。”
曹雪芹将世人分为大仁大德之圣贤、大奸大邪之恶徒以及非全善也非全恶这三种类型。依据出生境遇与性格的不同,第三类人又可被细分为情痴情种、逸士高人与奇优名娼。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方面虽刻画了贾宝玉痴情种的形象,但也兼涉逸士高人与奇优名娼。对这样一种看似混杂的创作笔法,陈文新教授以阮籍和陶渊明为例,指出曹雪芹创作的历史依据与可行之处。
但吴敬梓并不会因此而认同曹雪芹,《儒林外史》中的庄绍光才是吴敬梓理想中逸士高人的化身。逸士高人应该具有高尚的气节与品格,是有别于俗世中庸碌之人的榜样,又怎能与情痴情种混为一谈?
二、警醒宝玉:大观园处可安身?
大观园在曹雪芹的精心构筑下,成为一个区别于世俗世界的独立场域,并为身居此地的青年男女提供了长期交往、耳鬓厮磨的现代性恋爱体验。陈文新教授指出:“贾宝玉一直将大观园视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不愿离开大观园和直面现实世界。”
“但在吴敬梓看来,个体对于家庭的责任是绝不应该回避的。”宝玉对于现实世界和家庭责任的逃避,是与吴敬梓的理念相违背的。《儒林外史》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虞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塑造还是情节设置,都折射出吴敬梓之于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重视。
基于吴敬梓和贾宝玉在家庭责任方面的认知差异,陈文新教授幽默地提出:“如果贾宝玉和《儒林外史》中的虞博士相逢,后者定会劝他参加科考,而且一定要考取进士。”大观园并非可以庇佑一生之地,又哪里只是吴敬梓的劝诫之语?贾府苦苦维持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盛表象,宝玉亦有所感知,却仍旧选择沉溺于自我编织的谎言中。
三、发问黛玉:恋爱婚姻何所求?
“中国古代婚恋观与现代婚恋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现如今,人们更多是将恋爱与婚姻视为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婚姻与恋爱却被割裂开来。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宝黛在第二阶段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芥蒂,打破了之前“不放心”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恋爱中的自信与快乐。
陈文新教授随即表示,若是吴敬梓在场,定会向黛玉表明自身的困惑:“我不明白你究竟要的是恋爱还是婚姻。”恋爱仅仅牵涉到男女双方的交往,但婚姻却涉及两个家族间的利益纠葛,自由恋爱进而缔结婚姻在那个时代是很难达成的。“直到紫鹃首次将婚姻大事摆上台面,黛玉才从单纯的恋爱欢愉中惊醒,为自己在婚姻层面处于劣势而逐渐消沉。”由此可见,对于恋爱与婚姻,黛玉未曾想得清楚明白,在挣扎之中逐渐走向了命运的悲剧。
讲座结束之际,同学们踊跃提问,陈文新教授针对《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在思想与风格上的区别作了详细的解答,并指出大观园的阶段性特征,赢得了台下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