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教务处微信公众号:hnu_jwc

  • 学校主页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处长信箱
管理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制度汇编
湖南大学关于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湖大教字〔2018〕9号)
作者:时间:2021-04-28 17:19:07点击次数:

湖南大学关于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湖大教字〔2018〕9号

2018年1月26日印发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及《湖南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为全面提升湖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1.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传承弘扬优良办学传统,深入探索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培养一流人才。

2. 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完善校级、院级、班团一体化分层培养格局,构筑党员先锋工程,加强学生支部建设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抓好典型示范。推进中国大学生在线、“千年弦歌”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思政工作载体建设,实施网络育人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思政教育特色资源,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教学方式,突出社会实践和价值塑造,做到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学生获得感。培育“示范课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梳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持续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4.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在学校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坚决落实以学生学习和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5. 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在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中全面体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各部门协同推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与水平。优化育人环境,改进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6. 突出学院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学院在工作安排、岗位职责、职务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奖等各方面充分重视本科教学。教学质量未达良好者,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学院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院性人才培养专题工作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议题。

7. 明确教师教书育人责任。言传身教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教书”与“育人”要有效融合。承担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岗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鼓励更多教授从事公共基础课和核心课教学。完善教师培训和发展机制,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 优化专业结构。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拓展传统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适当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动态优化本科专业。建立与生源、就业、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相结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专业类招生、转专业、主辅修、双学位和学分制等制度,充分发挥计划分配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导向作用,完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且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结构。

9. 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功能,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毕业要求与培养路径,推动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分类培养。优化培养体系和课程知识结构,压减总学时学分,适当增加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比例、增加选修课课程数量。

10. 完善通专融合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价值塑造和责任担当的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有效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

11.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卓越计划和新工科建设,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需要,打造传统专业升级版。推动专业交叉融合,聚焦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人才。开设拔尖人才实验班,实施导师制与项目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投入特区,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吸引优质生源,着力培养拔尖人才。

全面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12. 优化课程与教材体系。落实课程责任制,推动课程教研活动,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并结合学生全面成长需要,深度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推进教材建设,支持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严格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加强其他课程选用高水平教材的管理工作。

13. 推进通识课程建设。加强通识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学习、阅读、表达、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通识课程标准。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通识核心课程,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完善通识教育课程领域分类,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与数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高级职称教师承担通识课程教学工作。

14. 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以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抓手,加强思政、数学、物理、英语等量大面广基础课程建设。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责任学院负责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强化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15. 实施“品牌课程建设三三工程”。建设30门一流水平的通识核心课程,百门基础类品牌课程、百门专业核心品牌课程、百门全英文课程。通过品牌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突出课程特色,制定品牌课程建设规范和要求。

16. 着重提升教学效果。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效果,突出能力培养,推广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形成性学业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学生成绩深度分析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程挑战度,建设一批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完善教学助理制度,切实改进小班研讨课,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立体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17.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学校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的资源共享,提升运行效率。推行基础训练与学生自选项目相结合的“基础+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各级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以“项目驱动、学生主体、教师指导”为特点的自选项目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深入实施假期实习“VI计划”,加强学校与社会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深度实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校内外协同育人。

18. 贯穿“双创”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类课程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开设20-30门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挖掘和充实各类资源,与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构成完整有机的课程体系。进一步理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体系。学校每年加大经费投入,推进以“课程、实践、平台、竞赛”为核心的“四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9. 建设“双创”平台与团队。充分利用“两山一湖”双创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科技园,建立“双创中心”,打造湖大特色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建设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组建专职教师队伍。以基地、平台为依托,加强智能机器人、绿色建筑、大数据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等20个示范性“双创”团队建设。

20. 开展丰富多样的“双创”活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学生参与SIT项目覆盖面。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和交流会,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优化国际教育环境

21. 完善本科生国际交流工作机制。理顺本科生国际交流管理机制,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权责。加强国际交流工作目标管理,落实学院国际化教育的主体责任。建立“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本科生国际交流工作机制。完善本科生国际交流课程对接、学分认定与转换、交流成果评定等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加大对本科生国际交流的投入,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引导社会捐赠资金支持国际交流专项工作,完善本科生国际交流资助体系。

22. 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渠道。积极开展与国际一流高校、机构、跨国企业的联系。试点推出“拔尖人才海外实习计划”“暑期海外学分课程”等系列特色项目。在优势学科或新型交叉学科,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若干个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访学、实习和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渠道,让本科生有机会师从国际知名导师,走进海外名校课堂与实验室。

着力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实效

23. 多措并举加强学风建设。规范管理,落实早晚自习制度、课堂考勤制度、晚归查寝制度、联系家长制度、辅导员入住学生园区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跟班听课制度。深入开展成绩分析,推进学习工作坊项目建设,完善学生综合测评和评奖评优体系。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狠抓典型示范,组织优秀学子事迹报告会、学生表彰大会、十佳班集体答辩,开展学霸、达人、能手先进事迹、典型事例推介。

24.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施经典阅读计划,推出经典名著目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阅读30本经典名著。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实践、融入网络。举办“园区文化节”、“传统文化进园区”和“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浓厚园区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举办“廉洁文化节”,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塑造以“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训为核心的湖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扎实开展招生与就业工作

25. 稳步提高生源质量。通过线上线下推送、主题校园开放日、优秀学生回访母校、教授团赴中学讲座和制作特色招生宣传片等措施提升学校影响力。统筹优势资源,积极构建“多种信息通道、多种群体交流、多时间提供咨询(志愿填报服务APP)、跨地域解答”四位一体招生咨询体系,提升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巩固原有生源基地,开辟优质生源基地,扩大生源市场。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主动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落实招生“阳光工程”。

26.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国际组织、面向基层就业,加大选调生选拔推荐工作力度。指导成立就业志愿者协会、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俱乐部、选调生之家等学生组织。推进就业指导慕课标准化建设、大学生职业发展实验室咨询、职业竞争力挑战赛、创意创业项目路演等,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个性化咨询和团体辅导相呼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7. 着力提升就业质量。聚焦就业主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促进毕业生进入国家战略行业、重点单位、重要企业就业。重点关注新型业态发展,积极谋求资源,支持鼓励毕业生到世界五百强企业等前沿机构和行业任职,抢占就业高地。将“本科生升学率、毕业生赴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深造比例”作为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加大考核力度。

建立健全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保障体系

28. 激励教师全心投入教学。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激励教师热爱教学工作、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继续完善教员岗高级职务岗位评聘制度。高水平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创新创业教育或国际合作项目,学校可认定为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实施教师荣誉制度,奖励全心投入教学且在一线从教30年及以上获得师生一致认可的教师。

29.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建设。加强公共教学空间的无线网络建设,建设智慧校园。改造宿舍楼、教学楼内的校园公共空间,逐步建设一批智慧教室,增加师生学习讨论空间。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升级工训中心等综合应用实训体系,提质改造专业基础实验室。

30. 完善目标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估机制。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建设,鼓励教师和管理者对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运行和教学内容等开展深入研究。全面实施“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督导)评价、毕业生调查”四维教学评价方式,推动教学质量评价由约束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专业认证与评估。加强自我评估,健全“自我约束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以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文化。

  • Copyright  © 2017-2021  湖南大学教务处    

  •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    

  • 邮政编码:410082    

  • 电话(传真):0731-88822818    

  • 电子邮箱:jwc@hnu.edu.cn    

  • 网站技术支持:0731-88822836    

  • 网站备案信息:湘ICP备0000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