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两个月的岗前培训接近尾声。充实的课堂、丰富的讲座、多元的活动,让我获得对这个职业更深刻的认知,掌握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实现从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变。
一、知识的获取
在此次培训过程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我们安排了多门线下辅导课程,涵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各个领域。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未曾涉及的,却又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所必需掌握的知识,例如不能触碰的道德底线、应该熟知的法律条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利用教学技巧等。授课教师都是从事相关研究的资深教授,教学风格多样,有的采取讲座模式分享自身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研究,有的则采用应试模式为我们即将参加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提供具体指导,为我们呈现了多场生动又实用的知识盛宴。
在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小波教授的道德修养课,他首先从一个历史的维度为我们讲述道德,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过程,让我明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背后的千钧之重。随后,余教授还在课上讲述了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总结为24个字,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他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像教师这样强调道德,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出现道德问题通常也就是社会评价的降低,但教师一旦道德败坏,便失去了继续从业的资格。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眼中的道德效仿对象。对于学生而言,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公众人物”,个人品行影响甚广。“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自然也就是责任最重的职业。
在此期间,我们还参加了入职后的第一次重要考试——教师资格考试。虽然我们以往常常对考试这种方式有诸多批判,但不得不承认,考试确实是高效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这次考试,让我时隔多年又重新找回学生时代为一个目标废寝忘食的状态。由于工作繁忙,复习时间少,再加上年纪渐长,记忆力不胜当年,考前一周,只要有空,我几乎无时不刻不是抱着一本书,无论是在银行排队,还是就餐的途中,周围人好奇的目光再一次激起我心底的那份向上的初衷。考试结束的那一刻,我感受的更多不是对结果的关注,而是完成一件大事的释然和轻松。
二、方法的习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每一个职业都会有自身所要求的“职业知识”,也就是我们日常语境中所说的“经验”或“行规”。它是不断更新的,也是解决实际教学科研工作所必需的。正因如此,岗前培训也就具有了存在的意义,而不只是一个“流程”或“过场”。
应该说,此次岗前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种价值目标。除了线下辅导课程,学校还邀请名校专家学者开展特色讲座活动,分享其关于科研的思考以及教学活动中的方法策略,例如《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关于教学及教研相长的思考与实践》、《如何自信地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等。其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邓露教授的讲座《一名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体会》,他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从入职至今的一些主要经历和工作经验。我们对这位优秀前辈在膜拜之余,也间接预见了自己未来几年职业生涯中将会面临的一些重要节点以及可能的困境,并从他的做法中获得可供借鉴的应对技巧。在赢得学生信任方面,他认为应该提前主动与心仪的学生联络感情,吸引其投入自己门下,以减轻自身工作压力。在管理学生方面,他提出可以让其定期向自己汇报近期成果和未来工作安排,为其举办丰富的团队活动,激发其科研热情。除此之外,他还在优化教学效果、合理安排工作生活等方面,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在岗前培训中获得的一些方法经验,并不只是作为一种虚无缥缈的理念存在,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和运用到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仅举一例,在培训之前,尽管知道课堂考勤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对其概念仅仅停留在“照着花名册点名”,并深知这种考勤方式的诸多弊端,例如浪费时间、学生之间帮忙“代答”等。在其中一堂培训课程中,我学到了考勤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对课上讲授的相关知识和问题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实名交给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代答”现象,又可以借此巩固课堂内容。在我目前任教的一门课中,由于选课人数众多,传统考勤方式根本难以奏效,在采用了上述策略之后,自然也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总结与评价
事实上,岗前培训带给我的收获远不止于这些实际可感的东西,还包括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优秀前辈的精神熏陶与榜样树立,以及“微格演练”中不同参赛者的多元教学风格与资深评委的深入点评,无形中让我们对于“好老师”的应有之义产生模糊却深植的感性印象,并对今后的教学科研活动产生潜在影响。近期,我们又在教师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了视频课程的自主学习,我从中选择了《史学经典与人文素养》、《口才互动与语言技巧》、《如何在各类科研基金课题申报中取得成功》这三门课程,它们从不同方面让我汲取了“大学教师”这项事业所需要的必要养料。
总体而言,此次岗前培训活动类型多元,内容实用,并给予新聘教师充分的参与性和自由度。如果一定要提一点意见的话,我想可能是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有待加强,整个培训以课程和讲座为主,而缺乏必要的学员团队活动和课后互动。不过瑕不掩瑜,岗前培训让我收获颇丰,也激励我在此后的工作中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