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做客岳麓讲坛,以“古典学研究与文明互鉴”为主题,在逸夫楼报告厅作报告。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刘舸主持。

曹顺庆首先谈到,全球化背景下古典学的研究与传承是推动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的关键,他指出,古典学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对增进各国间的相互理解、缓解国际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曹顺庆概述了西方古典学的基本情况。他提到,现代西方古典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其建制可追溯至18世纪,但其研究范畴长期局限于古希腊罗马经典。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西方古典学学风发生剧烈转变,民族主义、性别研究和生态学等取向的古典学纷纷涌现,甚至出现了主张摒弃古希腊罗马权威地位的“反古典的古典学”。这种趋势导致西方古典学在西方学术界呈现明显衰落,可能动摇西方文明的根基。曹顺庆强调,西方古典学在塑造西方文明形态、凝聚西方世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衰落不容忽视。
随后,曹顺庆将话题转向中国学术界,指出我们在关注西方古典学危机的同时,更应引以为戒,加强对中国古典学研究的重视。他认为,在当今时代,只有重视古典学研究,寻回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此外,曹顺庆还强调了加强中西古典诗学差异性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揭示中西古典诗学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为古典学的多元化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多维视角。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中西古典诗学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还能为跨文化对话与交流搭建坚实的桥梁。
最后,曹顺庆总结道,世界各古典文明始终在进行着动态的交流互鉴,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他呼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明互鉴视野应成为古典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核心理念。他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作为结尾:“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这句话不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精辟概括。
互动环节,曹顺庆就“如何在建构中国古典学体系的过程中打破固有的西方中心论”等问题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讨论。
本次讲座是湖南大学岳麓讲坛第1014期,由教务处主办。全校45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