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教务处微信公众号:hnu_jwc

  • 学校主页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处长信箱
教学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新闻 > 正文
在线教学纵横谈 |做个专业的“直播达人”,也好——关于在线教学的几点浅见
作者:时间:2020-03-17 09:35:03点击次数:

一提到线上教学,像我这样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老师,就觉得“行无余力”,渺然不可期。

“书到用时方恨少,有事全靠百度找”。平日里常教诲学生要多读书,少挂网,但最近大家好像都被逼成了技术民工,网络达人。

过去不怎么能应付的各种教学“黑科技”,倾巢而出;还有许多营销文案都没成功推广的商业app,转眼间歪打正着地走俏,成了热门下载。总觉得不使点高精尖,不摆出一招绝杀技,这教学都不好意思“上线”。

一开始收到学校“停课不停学”的通知,我也手忙脚乱了一阵。微信群,qq群,雨课堂,学习通,智慧树,腾讯课堂,企业微信,钉钉,直播姬,电脑屏幕上装得琳琅满目,最后弄成了个“选择综合征”。真要上场了,却不知道从哪下手。这个卡顿,那个延时;高峰期宕机,错峰时掉线;资料传不上去,学生登陆进不来。还没来得及“上线”,感觉就要被“下线”。


线上教学之“脱线”与“接线”

碰壁之后细思,慌乱大可不必。线上教学并非始自今日,翻转课堂也不是网络“翻页”课堂,更不能弄成“翻车”课程。我理解的线上教学,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要“脱线”。所谓脱线,是指线上教学能摆脱现实课堂固定程式的这根“线”,能更好地突破教室的时空束缚,实现师生教与学扩容。就像现在,师生不见面,也能开展基本的教学工作。正因为时空的释放,大量在固定课堂无法插入的知识、进程和互动,都可以适时地被植入进来,从而大大丰富课程教学的层次与结构,激发主体的教学潜能。

二是要“接线”。何为接线?乃是说线上的教学不能离题万里,更不是天马行空的放任自由。既然我们是基于课程教学来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就一定要考虑到线上的学习、过程和环节,需与线下课程有机连接。一切技术性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慕课平台、直播端口以及翻转课堂的各种专业工具,不是炫耀花拳绣腿的摆谱,而是为线上线下连接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换言之,线上线下的融合翻转,首先是教学观念的“翻转”,其次是教学手段的融合。观念先行,融合跟进,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教学活动受到学生欢迎,不同专业各找神器,各显神通,百花齐放,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风景。回想以往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再看时下的诸般种种,我觉得有几点可以求教于各位同仁,大方之家。


基于学校课程中心,精心建设课程线上资源

平台再先进,终究是形式,内容才是决定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平台,建立专业立体的课程教学数据库,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提供准确而清晰的线上指南。同时配以运用微信、qq等线上及时交互工具,实现课堂之外的“脱线”学习与辅导,克服线下教学的情境依赖。我们的《外国文学(2)》课程,就是基于课程中心的学习数据建设,赢得了学生的肯定与关注。比如,我们倡导经典阅读,而读什么,就成为了学生最关心的专业问题。通过几年的建设,课程已形成了数个权威性的、每个学期同步更新的阅读书目,其中包括西方经典书目、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布克奖获奖作品等,同时提供重点研讨作品的学习指南,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就能获得这些定制的专题资料;再加之教学ppt、教案、专题作业等构成的课程共享数据,大大将课堂向学生端口进行了前移。

课程建设之初,从未想到会面对当下这样的非常时刻,更未曾想过会在特殊时刻发挥特别的作用。近来,不少学生都给我反馈说,“宅在家里不用愁,课程中心走一走,书目总有一款适合我。”甚至有家长也跟着学生一起,到课程中心找书读,充电学习,共度时艰。学生有书可读,有书能读,为《外国文学(2)》的专题研讨课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的自然对接。线上教学的方式“原始”不可怕,怕的是,上了一大堆“手段”,最后学生还是无所适从,不知所措,那才是光有“线上”没有“教学”的线上谈兵了。


适当运用线上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教学的层次与结构

我自己在过去的教学中使用过雨课堂和学习通。雨课堂兼具了微信的社交性功能以及弹幕、投稿等交互功能,并且能从微信端口接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利用雨课堂的翻转功能,我们可以将课程的进程不断迁移——既能够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话题研讨的方式,激活教学热点。

比如,我在讲授“浪漫主义”这一专题时,就事先在雨课堂发布思考题:“浪漫主义发生的社会与思想根源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的起源》一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加以分析。这是一个颇有理论挑战性的话题,完全跳出了教材的教学安排。若是临时放到课堂内来讨论,学生毫无准备,很难达成有效的交流;若是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被动倾听,对问题的理解也不过限于知识点的初浅见闻。通过雨课堂的作业系统和投稿功能,我不断跟进,并与学生保持交流,帮助他们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前移。如此,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不但巧妙地翻转了课堂,而且更新了学生过去对浪漫主义的认知。这种线上教学工具有效加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定向的专业资源调配,达到立体化教学的目的。



合理运用直播技术,增强课程线上教学的动态维度

此次在准备线上教学时,我们又发现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融合的新思路。一开始,我也想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辅以慕课学习平台,让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以为学生们会喜欢这种“老师管不着,学校查不着,自己犯不着”,属于“三不着”的学习方式。但没想到绝大部分学生强烈希望开展网络直播授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其中根由,倒不是慕课水平低无法满足学习需要,而是学生缺乏与授课者的及时互动,线上学习变成了“静态”凝固的疏离行为;教师基于他人的慕课进行辅导,也不免隔靴搔。

事实上,直播以它强大的动态感和及时交互性,已成为当代青年重要的网络生存方式。他们不是在直播间,就是在进入直播间的网页上。直播既可以克服现实课堂在时空上的局促,也可以解决慕课形式的交流延时,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情境;又能够建构情感共振式的群组性空间,一个直播间就是一个课堂,只是学生真正变成了平等参与的主体,弹幕互动拆卸了师生之间密闭的距离。直播课堂如果掌控得当,完全可以实现从线上向线下的“反向”课堂构造。

尊重学生的意愿,我219日第一次在b站开直播授课,他们竟一时欢呼。而且授课时不断被推高人气,实时氛围非常好,别有一种成就感。弹幕的及时互动,学生的匿名属性,大大释放了学习积极性,各种发言纷至沓来。直播间真正成为了“动感”十足、学生中心的课堂。唯一的缺陷在于,直播平台缺乏专业的学习数据统计和课堂管理系统。



反过来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的ppt课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表述,都面临新的洗牌。经过此次直播,竟有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惊喜。我曾经一直在《外国文学(2)》课程中力图推动“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但效果不佳。因为要将学习粘入日常,渠道很重要。此次b站直播授课,让我看到了线上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粘合机遇。如果具有青年人群高感性的网络直播,能过置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占领他们的手机和电脑空间;如果看手机也能学习,玩直播也能修课,这是不是又能实现另一种线上线下的张力式融合呢?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守住线上课程的核心阵地就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也能出彩;有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尝试做个专业的“直播达人”,也挺好。



作者简介:

谭军武,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文学经典化建构机制研究;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研究。潜心教学,不断探索,2018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荣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社科研究基金课题5项。



  • Copyright  © 2017-2021  湖南大学教务处    

  •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    

  • 邮政编码:410082    

  • 电话(传真):0731-88822818    

  • 电子邮箱:jwc@hnu.edu.cn    

  • 网站技术支持:0731-88822836    

  • 网站备案信息:湘ICP备0000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