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学部责任教授,武汉大学通识中心副主任苏德超作客“岳麓讲坛·传统文化论坛”总第796期,带来了题为“豌豆公主、技术冲击与人文底线”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文学院副院长刘舸教授主持。
苏德超教授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安徒生童话里《豌豆公主》的故事,认为《豌豆公主》真正的寓意是告诉人们要对外部世界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但现实是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技术融为一体,技术将人们包裹起来,与真实的世界隔离。苏德超教授带领大家梳理了技术的发展史,表示人类发展史与技术发展史是保持一致的。他谈道,技术的逻辑是通过功能性替代提高效率,为重要的任务腾出时间或空间。从这个逻辑出发,人们可以利用技术的优势,帮助自己高效地去学习、做科研等。
尽管如此,技术仍然有不能替代的东西,包括情感、体验、信仰等。因为情感、体验、信仰具有内在意义,它们本身就是目的,而技术工具带来的是外在意义,人们通过技术工具去追求其他东西。其次,情感、体验、信仰是反效率、反力量的,而技术追求效率,强调力量。再者,情感、体验、信仰是人性构成性要素,它们之外没有更重要者。因此,情感、体验、信仰这些东西,就是技术的边界与人文底线。
紧接着,苏德超教授谈到了技术的进化与人文遭受冷落的原因。他表示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了以力量崇拜为中心的技术崇拜,甚至知识崇拜的本质也是力量崇拜。而人文被冷落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文与力量无关,此外还有人文的切身性与盲目的乐观主义、人文的不可交易性与市场的冲突等原因。这些原因也使得人们关注点的变化及人文教育的失落,而失焦的后果是人自身的工具化与社会的普遍焦虑。同时,新技术正在颠覆传统技术逻辑,带来新的危险。相比于传统技术逻辑的替代与高效,新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目标,正在修改人类甚至可能抛弃人类。
最后,苏德超教授谈到了未来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包括小我的消失与大我的强化、真实与虚幻边界的弱化及人类在个体与生物意义上的消失。他提出,面对这些挑战,人文教育可以回到以体验为中心的方式,这也呼应了讲座开始《豌豆公主》故事的寓意,即对外部世界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互动环节中,苏德超教授与现场同学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耐心解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