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土木工程类专业范围广、课程科目多,社会专业人才需求量高,面临土建行业高质量建造的发展战略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德育资源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应用技术与人才培养需要、时代要求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政治正确、理念先进、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是对高校理工科教师的要求与挑战。
一、工作举措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结合。
1.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学院各专业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到教学大纲。按照评估认证的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专业理论教育课程中,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中,注重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在社会实践类课程中,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2.挖掘课程建设的思政内涵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知识体系、目标设定、方法选择、过程编排中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教书育人的完美闭环。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是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三是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3.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和带头示范
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座谈等活动,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大力提倡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鼓励支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支持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学院领导、系主任、支部书记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二、建设成效
土木工程学院党政齐抓共管,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陈仁朋教授主讲的“土力学”、张恒龙教授主讲的“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道路工程方向)”等7门课程被学校认定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举行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2019年11月19日,土木工程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在学院二楼报告厅举行,学校副校长徐国正参加,土木工程学院领导班予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黄立葵首先作了“课程思政”的专题介绍。陈煊、贺维鹏、杨微和张恒龙四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经验交流。施周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对老师们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徐国正表示,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政治认知和道德修养,真正实现专业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效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徐国正副校长讲话
开展“立德树人”主题研讨活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组织近四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主题系统地开展了调研和探讨。2019年11月26日,学院部署开展集中讨论。教师代表周石庆副教授、吴若希副教授和罗伊默教授分别做题为《国内高校土木学科本科培养方案及特色调研》《土木工程学院“立德树人”主题研讨》和《高校“立德树人”主题研讨汇报》的汇报。

施周院长讲话
编写《课程思政教学课件汇编》。汇编学院数十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课件,集中展示他们对于课程教学与专业育人的理解与阐释、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结合的应用、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结合的创新,并于建党10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发行。通过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范例介绍,拓展广大教师共同合作探讨课程思政的新方向与新思路。推动各专业方向教师相互借鉴,互相促进和提高,形成示范效应,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思政教学课件汇编》
召开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学院各系(中心)于2021年11月分组召开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学院领导彭晋卿、周石庆、华旭刚、周云和张超分别参加相关系(中心)的会议,结合校院课程思政指南,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召开
三、特色亮点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涵
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熏陶、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
二是要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专业认证要求从知识灌输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让学生领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培养学生“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
四是要弘扬土木工程师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五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真正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触动+思政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譬如,在介绍“水污染及其影响”时,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水环境的迫切性,任课教师先请学生举例说明家乡的水环境现状并简要分析其成因,再由任课教师开展专业知识讲解和问题剖析,并由水环境污染的危害进一步引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理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提质增效”等,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土力学课程思政通过在专业教学环节中介绍我国盾构掘进技术发展、地下空间开发进程及“一带一路”超大跨国基建等战略性工程,引导学生对我国岩土工程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对我国岩土工程科技发展成就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2.课程思政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一是工作时间“长”:近3年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从2019年开始不断推进。
二是覆盖层面“广”:从开始启蒙在年轻教师中展开,到全体教师全面推进。
三是具体措施“实”:各项工作抓铁有痕掷地有声,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党史学习和党的领导内容学习。全面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四史”学习教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2.加强学院组织领导和资金支持保障。制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具有土木类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统筹资金支持保障,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双一流经费支持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重点支持每个专业建设思政示范课程2门以上。每门课程建设至少2个课程思政案例,并做到持续改进。学院领导带头抓好1-2门示范课程建设。
3.引导示范带动全院落实思政课程。基层教学单位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学习,每学期开展至少2次课程思政内容研讨,系统挖掘和梳理学科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主题党日、理论学习,推动建设理念在全体教职工中的全覆盖、建设思路在全体教职工中的全研讨、建设措施在全体教职工中的全落实。
4.建立健全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学院充分调动和发挥本科班主任老师和班级导师的育人职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